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姜山墙弄村,当繁华淡去,然人情味却愈加浓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墙弄村

位于姜山镇镇政府边上

四周大院连群

墙旁有街道

弄堂也不少

小巷子弯弯绕绕

有些地方行人迎面而过

都得侧个身


“墙弄”一名来源于该地曾有大墙一道,十分壮观引人注目故名墙弄村。



  

曾经是上世纪姜山镇最为繁华村庄的墙弄村,随着岁月的变迁,浓郁的商业氛围虽已渐渐淡化,然人情味却愈加浓厚。冬日的早晨,阳光灿烂,有人端着饭碗边晒太阳边吃早饭,买菜来回的村民经过,热情地打个招呼,偶尔有人会停下脚步,聊上几分钟……


  

被称为墙弄村活地图的吕兆祥,今年83岁了,写得一手好字的他,最近最喜欢去村里新建的文化礼堂内写写字、聊聊天。

  

老人说,墙弄老街曾是姜山镇最热闹的地方。这条约800米长的街上有老屋80余间,当初都是炙手可热的旺铺。

  

“墙弄4号是弹棉花店,9号是咸货店,15号是中药店,26号是裁缝店……”虽然老街早已大变样,但吕兆祥老人说起往事,如数家珍,竟然能够准确地说出原先的位置,还有店主的模样。


  

老街上开得年数最久的是一家名叫“源来馆”的饭馆,饭馆主人陈大茂在清末民初时是老街附近人尽皆知的一位老板,后来饭店传给其儿子陈阿高,经营的依旧红红火火。解放后,饭馆变成了小卖部,直至消失。

  

除了老街,小桥流水也是墙弄村的一大特色。

  

贯穿村子的马池头河原先只是条小水沟。清朝末年,江南水乡多以河道为交通枢纽,由于村中人家大兴改建房屋,为了方便运送建筑材料,村民们将小水沟拓宽成了河道。

  

河面有两座桥,一为肇清桥,由善行人士陈肇清出资所建,故名“肇清桥”。另一座为荷花桥,所建年份应该是清朝,如今,桥边还有一座写有同治年间重修信息的桥碑。


  

日子久了,连破砖烂瓦也生情,有些记忆之所以能在当地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大抵都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铭记和保护都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诠释。老街巷弄故事多,守护者自然也不少。

  

自小生活在荷花桥边的八旬老人陈俊贵,可谓见证了荷花桥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老人家今年85岁,儿女都已在外成家立业,但陈俊贵舍不得离开这里,他和老伴依然守在桥边的一间小屋里。

  

陈大爷说,小时候曾听父辈说,荷花桥是因其周围荷花簇拥而得名。不远处的河埠头,是村中孩子们夏日嬉闹之地,摸螺丝、捞虾、钓鱼……


  

老人说,虽然“荷花桥”桥名至今未变,但桥身却早已面目全非。当年为了加固,这座桥还用上了进口钢材。,钢筋被取出,用在了别的地方。上世纪初,桥栏杆一直用木头制作,由于不耐风雨,上世纪末,又用了自来水管代替。

  

住在这里久了,自然有了感情,对这座桥更是如此。前些年,用作桥栏杆的一根自来水管脱落了,陈大爷便自己掏钱请人换上。站在桥边,一眼就能看到这根“格格不入”的新水管。

  

去年底,墙弄村的文化礼堂新落成,村庄的好多记忆都被浓缩在了这里。文化礼堂的建筑由原姜山卫生院改建,前身是民国时期一位大户人家的宅院。


  

根据文化礼堂的功能需要,村里最大程度按原貌进行了修缮。这座民国建筑保存完好,巧的是它还位于马池边,也就是在村中心,十分便于村民聚集和活动。

  

一楼的大教室里,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讲台和近百张课桌;另一侧的书房,书桌、笔墨一应俱全,方便村民在此挥毫泼墨,分享心得。

  

一楼左侧还有个宽敞的“大礼堂”,设有简易舞台,可供村民演出、宴请之用。顺着红漆楼梯来到二楼,墙弄村方方面面的资料都囊括于此,一件件和墙弄村有关的珍贵物件被陈列在玻璃柜中,大部分是由村民自发捐献的。

  

礼堂自投入使用以来,健康讲座、送春联、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这里不断上演,好不热闹。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从走廊尽头的窗户中折射进来,暖黄色调与礼堂二楼整体的氛围相互融合。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陈列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建立的姜山乡乡治,就设在墙弄街横街路4号(原房屋于1974年遭大火,大部分被焚毁),到1958年底才迁移。

  

“陈”为姜山的一大主要姓氏,墙弄村更是如此。相传是在西汉时期,陈氏祖先陈苏丰从苏州枫桥迁至姜山,明朝末年,其后代陈宗爱从姜山墙弄迁居古林陈钞堂。

  

墙弄村曾名马池头村,与村中有个“马池”有关。何为马池?顾名思义,它是古代驿站门口供马匹饮水用的池子,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墙弄村曾为交通要塞。

  

村中这个去往温州方向的重要驿站,为陈节士在鄞州为官时所建,早年一般的官员过往此地时都要下轿、,固有“文官下轿、。

  

据《姜山镇志稿》记录: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3年(1877年),姜山集镇较大的集市中心兴起,以东新街和墙弄街为核心建起了东镇市和西镇市,有大小商家几百家。

  

可在老一辈姜山人的印象中,东新老街是因为镇区东扩才兴起的,墙弄老街要比东新老街年代更为久远。如今,东新老街还在焕发活力,而墙弄老街却已经难觅曾经的繁荣。



  

自驾:导航至姜山镇墙弄村村委会即可。

  

公交:633路、669路、691路、635路可抵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