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这些慈悲的点滴 是唤你归家的蜜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百花
丛声
      百花文艺      
仔细读过雪小禅这篇文章,会有一种后知后觉的顿悟,早餐时候的一句问候、妈妈给爸爸理发、愿意陪她终老的学生,这些生活的点滴,处处流露着慈悲的善意。


朗读:小愚



百花
丛声
  慈悲的蜜意



去福建乡下朋友家,院中树上结满大柚子,橘子树到处都是。下过雨的空气是香的,泛红的泥土里有蚯蚓在爬,朋友的母亲在花树下笑着,已经八十岁的人了仍然有明亮的笑容。“你们先吃柚子,我去煮红鸡蛋。”十分钟后,涂了颜色的红鸡蛋端上来,“快趁热吃,远道来的客人都要先吃一个红鸡蛋。”在福建的乡村,至今还有这种慈悲的蜜意。


去潮汕人家做客,女人们还保持着拘谨与羞涩,男人说话时不会插话,男人们吃饭时不肯上桌,在灶膛边忙活着——那谦卑的姿态十分古意。含蓄的美德也是慈悲,荡漾着说不出的蜜意。




想象着古人送别:折了柳枝,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古人心里,装着大江大海,装着千山万水。灞台惜别,赠诗相送。在渡口边别上一朵花——那绝非古人的文艺,更是深深的情怀。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杜甫写的《梦李白》,他多懂李白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样的懂得真要命啊!李白的明亮照耀了杜甫的明亮,两个精神明亮的人映出了更刺眼的光芒,时间赠予了最美的老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想念杜甫吗?也想念。但他更挂牵的是天地、日月、江河、光阴。他是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人觉得空旷么?他举杯邀明月,他对影成三人。明月是李白的朋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对时光的慨叹,清远深美到了没有边界。


对世间情意,他这样了悟:相期邈云汉,永结无情游。“无情游”,三个字真好,人到一定年龄,对于因缘更有一种决绝的认识:在一起是缘分,不在一起是因缘已尽。勿须解释、说明。不要勉强、纠结。一切皆是天意。胡兰成发妻死去,他忙着去借钱买棺材,并不哭泣。毕飞宇写乡间有人死了,儿子、媳妇拼命哭是要被别人耻笑的,因为要接手丧事的,悲哀的节制是礼数,那是另一种更为宽厚的慈悲。




弟弟的朋友二喜,穷困潦倒,四十岁孑然一身在街上摆小摊儿度日。弟弟每日接济他,请他去饭店或家中吃饭,二喜便低头狂咽,眼中有泪。每至春节,他会给弟弟买身衣服,七匹狼或者报喜鸟,花上千百块。然后还塞给我母亲五百块钱。每年如此。那对二喜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弟弟每年拦着他不让他花这么多钱,他说这是恩情,得回报。母亲得了二喜的钱便请他吃饭,二喜饭量大,三顿两顿就吃回去了,但彼此知道那是人世间情意。


每次回家,大姐都给我包饺子吃,说着山西话,站在写着“喜”字的窗前包饺子,脸上露出慈善的笑容。吃完饭我们躺在床上,她抱着我的脚,一个个地剪着指甲……我试图不让她剪,她总说不嫌呢。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还爱看她织毛活,两三米长的蓝色大披肩,用极细的开司米线织,整整织了一年。每次去她都在织,织一会儿便让我试一下。试了一年终于织成了。大姐说:以后照相你就披着它,可俊哩。



M远在青海,已育有二子。想起我们当年的疯狂和远游恍如隔世。当记者的时候,她每日飞来飞去。如今隐居在青海的乡村,种地、养草、放蜂,黝黑的脸上露出动人的笑容,每日盛菜的盆是她从青海寄来的,还有活佛手写的祝福。她抱着两个儿子,面对一望无际的青海,饱满、坚韧。泛滥着慈悲的蜜意。当年的疯狂与文艺,在生活面前不堪一击。她买了菜籽,让丈夫榨了油卖。那油可真香哦。


Z是我的学生,当年读了我的文字,一意孤行要来我的城市,并且,想陪我终老。她去一个小药店上班,一个月只挣一千五,发了第一个月工资后,Z买了两双黄色的球鞋。我们穿着球鞋去林中散步,我没有说感谢她,只是牵着她的手,慢慢地走着。




母亲不知何时学会了理发,而且只给父亲理发。“外面理一个发要二十块呢。”母亲说。她又说父亲种种不好,不够疼她,乱花钱……一边给父亲理发一边抱怨。父亲一声不吭,怀里抱着猫,猫在父亲怀里睡着了。我告诉母亲杨绛也亲自给钱钟书理发,母亲自然不知道杨绛是谁,但父亲说,“她肯定不如你妈理得好。”


我说去学开车。华姐知道了着急:你眼睛那么不好,学什么开车,我带着你!又一次我与华姐去苏州参加书展,华姐在吃早餐时突然说了一句:要一直好好的,老了以后回老家吧,姐陪着你……我搅拌着蔬菜沙拉,没有让眼泪掉下来。“别那么辛苦地写了,已经足够好了……”她又说。



深冬,一个人在家中看日影。泡了老白茶。老白茶煮出的香气很劲道。听着一个男人的声音唱《》,接到一个女孩儿从西藏打来的电话,她说:你听,你听……


我听到很多僧人在清晨唱,那声音有一种说不出的柔软和蜜意,似来自光阴之外,又似来自光阴之里。似来自内心,又似来自空茫的宇宙。她一直高举着手机让我听。


我端着一杯热热的老白茶,就这样一直听啊听。

——选自《散文》2015年第7期

编辑 排版 王耀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