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经方故事《七载中医梦,初识经方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经方》杂志

     微信版  

     第20170124期

七载中医梦,初识经方门!


作者/温巧梅  厦门市思明立和中医门诊部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中医路长漫漫兮,蓦然回首七载矣。常言道儒家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中医又是以哪部著作安身立命的呢?中医是如何取效的?中医看病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些疑问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在七年的正统中医教育里,在侍诊老师身旁之时,我并未寻找到答案。自己临证之时遵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也总达不到古人所言的覆杯而愈。

于是乎,七年中我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直到读至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振聋发聩的“方证辨证是辨证的尖端”,忽觉豁然开朗,原来医圣张仲景早已向我诠释了经方的魅力。循着经方人的脚步,很自然的关注了“经方”微信公众号,频繁上网浏览“经方医学论坛”。感恩发达的网络让我有缘认识黄煌教授,他的“方人”、“药人”理论解开了我对《伤寒杂病论》理解的密码,验之于临床亦令人惊喜。我将黄师所著《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著作一口气阅读完,但仍觉未达黄教授“方——病——人”三角模式的深旨。当经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黄煌经方学习培训班时,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当被通知报名成功后我的内心是雀跃的,充满期待的迎来了为期5天的苏州相城经方班。

1月的江南阴雨连绵,但经方的课堂却热情似火。1月7日汇聚全国各地的经方学者怀惴着求知的热情早早落座,准备好录音笔,等待讲师的授课。第一堂学习的是麻黄类方,薛蓓云老师从“无汗”开始将仲景笔下的“湿家”娓娓道来,在学员心中建立起一个黄胖的皮肤粗糙的壮实的“麻黄人”的形象。又以数例临床实例讲解了葛根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防风通圣散等十张常用的麻黄类方,通过薛老师这次系统的讲解麻黄类方,我才领略到麻黄这位中药猛将在现代皮肤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有着极大用武之地。

接下的课程是李小荣老师从“方”到“人”,从“方”到“病”,以清晰的思维,丰富的临床经验,幽默的语言,讲授了柴胡类方。在课堂上无私的贡献大量的临床案例及图片让学员们认识到一个眼神坚毅而执着清瘦的“柴胡人”

五天的时间匆匆而过,每一天我都处在经方学习的享受中。黎德育老师的茯苓类方、老师的黄芪类方、王彪老师的甘草类方及苏强老师的当归类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深情并茂的讲解使黄煌教授文字中描述的一个个“药人”、“方人”立体起来,走在街上你似乎能立马给眼前的人群归类,有“黄芪肚”,有“当归肤“,有“柴胡眼”,有“茯苓舌”。黄煌经方就是这样易学易懂,可辨可明。授课老师每一段讲完后,学员们踊跃提问,亦激发我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扩展学习的方法。除了六大类方的讲解外,会务组还为我们额外准备了黄煌经方体质快速判别,以及《黄煌教授临证用方思路探析》、《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性经方治疗》、《六经辨治发热》等讲座盛宴。

苏州学习归来再次阅读黄师的经方著作,整理了过去的医案进一步来深化此次学习的几个类方。

案一:痤疮案

江小姐,31岁。

2016年11月10日初诊。

形貌:体瘦,面黄暗,唇色甲色淡,颜面散在痤疮、黑斑,性格急躁。身高147cm,体重40kg。

病史:颜面痤疮频发2年余。痤疮色红,有脓头,此起彼伏。月经期及冬季怕冷明显,饮食一般,口干欲饮温水,不易入睡,大便稍干。平素月经量少,色暗红,夹少许血块,无痛经。舌淡红,苔薄白,脉形小。

既往史:产后右耳慢性中耳炎病史,时右耳留淡黄脓水,右耳听力较差。

处方:北柴胡12g 黄芩9g 党参1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6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茯苓30g 白术15g 泽泻30g 红枣20g 生姜3片,5剂,日一剂,水煎温服,嘱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2016年11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右耳脓液减少,面部痤疮新发少,近日出现全身湿疹瘙痒,服药期间大便增至每日2次,成形。

处方:北柴胡12g 黄芩9g 党参1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6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茯苓20g 白术15g 泽泻15g 红枣20g 荆芥10g 防风10g 干姜10g,7剂,日一剂,水煎温服,嘱忌食生冷海鲜等发物。

2016年12月7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湿疹消退,下巴处新长少许痤疮,睡眠改善。改柴胡15g,荆芥防风各15g,加白芷15g,7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电话随访服上方后,痤疮明显减少,2016.12.15月经至,量少,色稍暗。

案二:咳嗽案

翁女士, 45岁。

2016年12月7日初诊。

形貌:体型偏胖,面黄黑。

病史:咳嗽3年余。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鼻塞,鼻涕量多结块,怕热,汗出多,时时恶风,自述“多穿一件衣服则热而汗出,把衣服脱了则感觉怕风吹”,伴胸闷,时头蒙,昏沉感,纳可,口干甚,饮水多,寐安,大便调,小便日20余次,色黄短赤。

查体:腹软,舌暗,苔白厚,脉弦有力。

处方:柴胡15g 黄芩12克 党参9g 蜜甘草9g 姜半夏6g 麻黄6g 杏仁9g   石膏30g 桔梗6g 生姜3片 红枣20g,3剂,日一剂,水煎温服,嘱避风寒。

2016年12月12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口干缓,汗出减少,小便日7-8次,仍咳黄痰,鼻塞。舌淡红,苔白,脉弦。

处方:柴胡15g 黄芩12g 党参9g 蜜甘草9g 姜半夏6g 枇杷叶9g 竹茹9g 生姜3片 红枣20g,5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随访:服上方后咳嗽愈,汗出少,小便日5~6行,稍鼻塞。

案三:下肢肿胀麻木案

钟先生,34岁。

2016年12月23日初诊。

形貌:形中微胖,大腹便便,面色黄暗。

病史:右腿肿胀、麻木4年余。穿裤子时明显感觉右腿较左腿粗,皮肤温度稍高,触觉不灵敏,皮肤色素沉着自右足背逐渐延伸至小腿处,腿毛较左侧稀疏,自觉肿胀感,时麻木不适,无腰酸腰痛。近一年精力下降,体重增长较快,全身困重,易腹胀,食后尤甚,有腹泻倾向,时头晕,胸闷。饮食、睡眠尚可,大便溏,小便通畅。舌淡红,苔白厚。

处方:桂枝15g 茯苓15g 赤芍15g 桃仁15g 牡丹皮15g 酒大黄10g 怀牛膝15g,5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2016年12月29日二诊:服上方后,右腿麻木未再发作,余证无明显改善。

处方:防己18g 黄芪24g 白术15g桂枝15g 茯苓20g 赤芍20g 桃仁15g 牡丹皮15g 酒大黄10g 怀牛膝20g,5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2017年1月12日三诊:服上方后,乏力稍减轻,现持续性腹胀,胃脘嘈杂不适,口臭,口干甚,饮水不解,夜寐梦多,大便粘,小便时不尽感。

处方:白术15g 泽泻25g 茯苓20g 猪苓15g 桂枝10g 厚朴18g 姜半夏18g 紫苏梗15g 生姜4片,7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2017年1月18日其妻子反馈:服上方3剂右腿肿胀感明显减轻,“穿裤子时量腿围缩小”,腹胀缓。目前续服上方。

按:

此三案均是学习黄煌经方后所接诊的案例。案一的女性一望即知“当归肤”,典型的“黄脸婆”,月经量少及易湿疹瘙痒,判断为荆防柴归汤体质,针对体质治疗面部痤疮获效。案二咳嗽迁延日久,符合小柴胡汤证的特点,汗出多而渴为明显的“石膏证”,故合麻杏石甘汤而获速效。案三的治疗走了弯路,其有腹胀,且非腹部棉软的黄芪体质,给予防己黄芪汤加重了腹胀;苏州黄煌经方的学习让我从整体入手辨识其为水液代谢失常的五苓散证,另合治疗胸闷腹胀的半夏厚朴汤成八味通阳汤而得桴鼓之效,此皆得益于黄煌经方也。




欢迎投稿

长期征稿,来稿请发至jingfangzazhi@163.com邮箱

关于征稿启事请点击:

经方人必看之“经方”征稿~



《经方》杂志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