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多位学霸和父母谈成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李嘉昊(上海中学学生,已被哈佛大学录取)        
    

我越想越觉得心里没底,放弃到手的清华,去追求梦想的美国大学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和父母聊起了这事。我的父母呢,都是传统的中国人。对一个传统中国家庭来说,孩子去清华北大是很有面子的事,放弃清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很感激他们如此尊重我的选择,但想想自己进不了理想的美国大学真是对不起他们的开明,想想就哭了。
       老爸说:“没事的,能上清华确实难,但是敢于放弃清华更难!你不觉得你做了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吗?这才叫快意人生啊!”
       老妈说:“进不了美国名校也不怕的,可以转学,也可以第二年重新申请。既然已经做下冒险的决定,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而且后悔也没用了,加油去拼一把吧!继续努力!”
       我说:“爸爸妈妈,我感觉好多了!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跟你们分享一下:世界上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用成倍的努力证明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




朱吉人(上海中学学生,已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其实看科普书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激动人心,里面的故事常常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我父母并没有虎妈猫爸的计划,我从小也没有参加什么补习班、竞赛班。我的业余时间,得以用来阅读这些精彩的故事。所以,在同龄人艰苦地面对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的轮番轰炸时,我有幸能对科学有感性的第一印象。我把科学当故事看,头脑里总是会有一些不明白、不理解的词汇,比如什么高温超导体、基因、黑洞等。
       对于这些东西,我大约摸知其然,知道它们叫什么,大概有什么用,但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具体的计算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我放弃了所有繁琐艰深的推导,专注于那些最直接最简洁最醒目的结论,有意思的是,这些结论往往是科学上最重要并且最吸引人的。



高海燕(核物理学家,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   


       刚才我们听到两位非常优秀学生的经历,我也有很强烈的共鸣。他们这样的学生也是我们杜克大学学生的楷模吧。
       尤其是很重要的两点:一点是他们真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数学、科学研究、公益研究也好,这非常好。
       另外一点,他们敢于冒险,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他们的父母也了不起,支持自己的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能够给你们的孩子空间,给他们时间,不把他们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很满,让他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李一格(密涅瓦大学创始届学生)        
     

 爸爸说,你要记住5个W,这是WHAT、WHO、WHEN、WHERE、WHY,即什么、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5个新闻要素。我后来一直到高中、大学,现在我在科技公司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追根溯源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根据它解决问题就是回答问题,所以我想爸爸跟我反复说这五个W,是很有道理的。
       爸爸还说,成熟就是你要听听别人怎么说。你可以听自己的话,听自己的心声,拿主意这个事听自己的,但也要听别人怎么说。
       我会特别特别认真地听不同的人讲他们的故事。我发现不论地位、身份如何不同,每一个人都特别生动,每一个人都带来启发。



陆一行(上海市建平中学学生,已被密涅瓦大学录取)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选择题,你需要选择一个更好的。
       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正像今天屏幕上展示的,人生是证明题。
       你需要证明什么?你需要证明你的存在,不仅仅是你自己,对于其他人,对于更大的群体来说是有意义的。
       你存在在这里是有价值的,证明的路径有千万条,正如所有的孩子是多样和多元的,证明的终极就是你的价值。
       于是,这样的选择和证明的路径,影响到了我大学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密涅瓦大学?这所学校是不是就是一所网络学校?前景是不是能够被肯定?
       我选择密涅瓦大学,并不是挺身而出,更多是顺势而为。因为对于我来说,密涅瓦大学是适合我自己的学校,同时是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校。
       我愿意在这样一所学校里面提升我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信息,可是信息不是知道,我相信通过密涅瓦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平台,提供给我的,是如何把信息转化成知识。



宋歆予(美籍华裔小提琴家、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的确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想成功,成功本身也有千万种定义。但其实当你回头看,所谓的成功或否只是一个对某段时光的总结。那既然是总结,它注定是短暂的。
       真实的生活是由一个个过程而组成,而这过程是平静,并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摸索。一个人通过自己受过的教育、成长的磨练,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如何找到自我,并在平静中追寻幸福的故事。
       不要迷失,要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看清什么是真的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眼中属于你的。
       成功有千万种定义,但唯有对幸福的探索是自己的路。





奚晓晶(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儿子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我一直在想我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有一次我在发微信的时候问他,你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他写我也写,我们微信对发。
       他简短地给我回了那么几行字,身上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力、观察力、自我完善的能力,身上最大的亮点是亲和力,身上最大的不足是死板。
       我回的短信是,最大的特点是持续发展力,最大的亮点是暖男,最大的不足是一根筋。
       说明我们两个人微信对发基本吻合……
       其实每个人潜能都是无限的,谁都无法预见即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伟大,所以我们每个孩子要力争成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人,去应对人生中各种严峻的挑战,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从生出来开始,他就有各自的不同天赋,就是有的孩子可以学奥数,而有的孩子适合拉小提琴,也许,但是广而言之地说我们更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孩子。


尹后庆(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女儿毕业于顶尖文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取向,一种人格特征。
       这种心理取向跟人格特征怎么归纳呢?就是不断地试图改变环境,改变自己进取的精神,并且把这个精神体现在日常的细微生活过程里面,始终对理所当然跟天经地义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给予批判。
       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才会好学深思,才会不断进取,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
       当我们所有的孩子,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质,当不断超越自我的时候,他就不会墨守成规,就会把每天的生活创造得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创新精神。
       不仅仅培养所谓学霸,所谓非常牛的孩子,而是真正让我们的民族创新精神得以往返。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