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春考英语门之我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好了,官方终于正式辟谣了,根据其报道,造谣者也删帖并道歉了。至此,不久前差点沸沸扬扬的2017上海春考英语试题涉嫌泄露事件终于降下了帷幕。

       而在这之前,我写文章的心就已经没有了——曾有的心,是因为看到知乎上的讨论,有一篇作者名为坐标张江某上中万年黑的回答居然(我承认这里用这个词语显出了我的倾向)博得很多人点赞而排前列,我深深感到不可思议,决心写篇文章与之商榷。昨日再看,发现它已经不排前列了——而现在排前列的我又比较认可的。所以原先我想也就不用写了,但现在看来,还是要写点什么。

 

       讲到底,这事情的背后是广大考生对公平的看重,而看重公平的背后,则是对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切肤之痛。对此,在《共同的底线》一书中有过论述,感兴趣的可读。

       高考作为在当下中国国情下据说最公平的选拔制度,理应把偶然性(或者说运气)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其公平。而考卷的偶然性指什么?正是在之前的练习中你做过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就要面对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有些人会偶然做到这些题,而有些却不?而当人们发现这种偶然却不怎么偶然地分布在某些学校或补习班的时候时,就会引来更致命的质疑:这真的是偶然也罢运气也好吗?还是什么其他因素?由此,质疑会上升指向更敏感的区域。因此,高考级别的试卷应该是原创的,即没人能在此之前见过,这是必须的——否则,你怎么对得起试卷袋上绝密二字?只有这样,因为高考成绩的差异而导致的其他差异(也就是通过高考再分配的社会资源的差异)才能被接受。

      这里要特别讨论阅读题,因为目前官方的解释是文章出自题库,但题目重新出过,因此不能算泄题。但是对于过来人都知道,就阅读题而言,读过和没读过,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想引入底气这个难以测量的心理量。因此,它依然会损伤公平。

       的确,也许(其实,这个词语是可以去掉的)即使不做这些题目,名校的学生也是会取得更好成绩的(基本如此,名校的优势是点滴积累的),但也有这种可能,即正因为这份做过题目的底气,会让名校生更放松,从而从容应对而取得更好成绩。就像打牌一样,当你知道对方底牌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慌的,而你的不慌会让你的表情自然,而这种扑克脸又在无形中增强了你在牌桌上的优势——对方猜不准你,你却可以不鸟对方,很多时候,对方阵脚先自乱了。

       就好比,政府处理不良国有资产或拍卖地块时,如果你知道底细,你在竞价时会享有巨大的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势(可见我很喜欢的微信公众号拆哪儿去年深扒的一宗苏州土地拍卖)。

       原本,对于一个公信力正在重建中的政府来说,不犯任何差错,以此帮助维护公信力,这原是题中应有之意,奈何奈何!

 

       回过头来,对那位据说坐标张江某上中万年黑的同学,我想说其回答有两个明显的错误:

       第一,类比失当。拿托福的考题库来类比高考的考题库是不合适的,因为两者意义不能真的同日而语——两个考试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上的价值上相差极大。在这里我放一张冯象的话:


       第二,简单归因。出了这样的事情,还把上中考得好归因为更勤奋,并由此捍卫其好成绩的合法性是不恰当的。这次事件的本质就是动摇了以往上中因为勤奋而取得好成绩的传统解释,质疑者引入了内幕信息这个竞争性解释。不阐明这个竞争性解释的差错而重申原解释,我以为不恰当。

       我就举一个例子吧:越战时,美军先沿用韩战思维狂轰滥炸北越某座桥,结果一天轰炸量达到韩战一周轰炸量(数据存疑),却没有任何效果;后来美军投入了精确制导弹药,仅仅几发就成功了。你能说美军先前不勤奋吗?如何会后来几发就抵消之前几万发?显然这和勤奋无关。而精确制导就是一种不对称优势——我可以卫星侦察你,而你不能。为什么美军能,你不能?因为人家是美军啊!

 

       再发散一下,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应该肯定勤奋的品质吗?

       我一直以为并非完全如此,否则不用高考了,刷题的勤奋,能和农田耕耘比吗?我一直以为高考看重的应该是通过勤奋而强化的智力品质,而这和通过偷懒而强化的智力品质并无二致。


        最后说点犯忌讳的话:我们的高考中确实存在一批很有意思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现象:远的不说了,2013年高考,木公两中加物理的同学都看到总共有一大三小题目是在之前联考中看到过,仅有一道把原来的数值改成了字母,从而变得需要分类讨论而已。对于这样一所远郊市重点,之前物理成绩并不出色,为何一下子会猜中这么多题目呢?我这里提供一个解释(只是解释之一):因为他们的校长是三年前从南洋公学附中调来,而他是上海市物理特级名师,熟悉各位高考命题老师,自己也命过题,更重要的,是这又是他接手这所日渐颓唐的百年老校后的第一届高三,需要考出好成绩来证明自己教学管理有方,打个翻身仗。

       真的,越是食物链顶端(以此比喻教学,可悲)的学校,越有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因为他们特级教师多,被选中出题的概率也高。当然,老师是不会泄题的,但据我所知,在被关进去出题前都会把自己的思路告诉所在学校,是否带着自己出好的题目在命题组力争,我不得而知。但掌握了思路,泡制一堆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有了可能——我称之为靶向题

       我自己高考那年,风传上海中学从市西中学挖来的一位历史特级教师可能被关进去出题目,结果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果真就提前组织全区加历史的同学每周三晚上上老人家一节课(1999年,5元一节),老先生没讲任何题目,只是理了一遍教科书的思路。

       这一年,我历史考得极好,但直到如今,我还是以为是我自己热爱历史,又知道如何在考场变通的缘故。

       难道我错了?

 

       综上所述,这次事件,我们可以运用许多社会学理论来分析:

       其一:马太效应——为什么已经考场无敌的上中还要这样!

       其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性——这是我最后想写本文的原因:我注意到知乎上的零零后都挺理性,一边评论,一边强调先不要传谣,静待解释。这真的很好。奈何似乎就像之前的水羊事件一样,最后的结果都是责任者没什么过错,是民众过度解释了。但我以为这是在预支消费民众的善意,而这是有风险的。也许吧,?

       这里,我放一张郝景芳的图,出自她的小说《阿房宫》:

       还是那句话,社会学魅力无穷,值得中学生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