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转斗移,日月如梭,有十五个年头是在滕县一中度过的。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人生的历程中不是很短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所以说我与滕州一中有不解之缘。我热爱滕州一中,热爱州一中的教职工,热爱滕州一中的历届学生。
1965年我从省教育干校结业,被派到滕县一中工作。济宁地委公布我任副校长接替已离休的冯昌和校长主持工作,滕县县委宣布我任党支部书记,那年我三十八岁。在领导班子中,有经过战争年代锻炼和考验的老党员、副校长汪老(文浩);、;有业务精湛的教务主任韩月贞;有青年员、团委书记陈立元。凭我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很难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但由于以上这些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学校的各项工作很快就顺利地开展起来。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经济开始回升,,“整风”“反右”“拔白旗”已告结束,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这一时期一中的教师队伍,老中青成梯队。老教师指建国前任教的如黄用本、孙德成、周长伦、宋传忍、张恩槐、褚斌、宋致山、孙继孟等。这些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是学校的骨干。这些教师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师,有的是建国初期,我在书院任校长时的同事,历史又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在工作中我得到过这些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中年教师中有部队转业的文化教员,有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夏应华、蔡宇宣、王牧天、陈创光、王端田、郑成训、连传荫、田文林等。他们是教师的中坚。大批的则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省教育厅直接分配来的青年,如李道生、官景成、孔庆恕、杨龙党、朱瑞云等。他们的知识新,热情高,专业思想牢固,是学校的希望。这一时期教职员的工作态度用“认真”二字形容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充满干劲,不甘人后,蓬勃向上的集体。这种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使我只能向前,不能落后;只能振作,不能气馁;只能从严,不能放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的大好局面,源于:党领导的绝对权威,党员在教职员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职员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人人争先进,个个不落后,工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严格的制度,,业务研究,周前会,党团员活动,雷打不动。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批判“三家村”和《海瑞罢官》,“5•16”通知下达之后,。这年的秋冬开始“乱”了——派别形成了,山头拉起来了,课不能上了,矛头直指当权派,冲击“档案室”。我命员王继美同志日夜守护档案室,才使全部资料完好无损。领导班子失去了对学校工作的控制,束手无策,只好“相信群众,相信党”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论哪个山头,哪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在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数被“左”的思想冲昏了头脑,完全失去了理智,从而也失去对个人行为的控制。“乱”持续到1968年冬,高三、高二、高一,三届学生同时毕业,使高三的学生失去了高考的机会,,一部分学生才圆了大学梦,如一中副校长刘怀河;一部分学生入伍当了解放军,如空军某部副军长刘子贤;一部分参加了工作,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裴修棠。,割断了文化,往事不堪回首。许多同志的心灵与尊严也受到了屈辱。1968年冬至1969年春,党支部的工作逐渐恢复,学校恢复招生,并安排了“复课闹革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梁效”的文章扇起了一股歪风:“砸烂课程表”“丢掉课本”,学习“三机一泵”,这些遭到广大教师的抵制。我们组织有关教师去苏州一中学习“复课闹革命”的经验,回校后去掉了顾虑,大刀阔斧抓教学了。运动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终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逐渐拨乱反正,一切又都在灿烂的朝阳中正常发展了。一中“乱”得早,复课也早,,,吃过苦,,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现在四十岁上下,风华正茂,进步很快,正在为国家的富强做出卓越的贡献。
1980年6月我从县科委第二次调回一中,任专职支部书记。为什么我离开一中,又回一中?县委谈话时说:“你在科委干得很好,县委研究叫你回一中是那里需要你。”二话没说,走马上任。同时公布的有校长汪老(文浩),副校长王裕安、李道生、宋秀颖(女),也算是老中青三结合吧!
党的十一届以后, 组织部 指出:“现在的知识分子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是党的依靠力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人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创一流学校,是摆在新班子面前的中心任务。首先把符合条件的教师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81年至1983年先后培养发展一批工作有成就,强烈要求进步的教师入党,如官景成、孔鹏、韩月贞、段正肃、周廷梁、展立坤、萧衍雄等。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萧衍雄同志,他的父亲萧宗俊先生解放前在上海是有名望的民族工商业者——上海四大公司之一新新公司总经理。其家族成员大多侨居国外。我是顶着压力和冒着风险做这件事的,社会上有人说三道四,党内认识也不一致。为慎重起见,先向县委有关领导作口头汇报,同意之后,在校内统一党员的认识,大家认为发展萧衍雄一个会激发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外调任务由党员姜瑞臣、赵家琦两个同志完成。通过外调,证明萧宗俊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民主人士,与许广平(鲁迅 夫人)、赵朴初等人关系甚密,经常聚会。特别是赵朴初先生证明,在上海沦陷期间,萧以民族大义为重,利用新新公司总经理职务之便,为抗日部队秘密采购军需物资和药品,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资本家。萧衍雄同志的入党手续完备,上级党委批准他于1982年7月1日加入中国。他不负众望,一心扑到工作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所带的毕业班学生100%升入大中专,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人心思稳,教师企盼着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好好地工作。一中校名,。80年又正式复名为滕县一中,省里又正式行文确认“滕县一中”为省级重点中学。随着高考的恢复,学校的各项工作很快步入轨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组织教师去外地“取经”,在校内开展各种教学研究,“一帮一”,“老帮青”,形成比、学、赶、超的大好局面。春华秋实,每年高考后被录取的学生名单在校门外张榜。看榜的人往往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说:“一中风水好,出人才。”哪里有什么风水?这是广大教师辛勤劳动结出的累累果实。那两年一中的升学率都在75%以上,在枣庄、济宁两地区是名列前茅的学校。,教学成绩突出,,党和国家给予师生很高的荣誉。80至83年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秦敬民,全国模范班主任萧衍雄,全国模范班主任展立坤,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王振喜,全国工会活动积极分子、模范班主任孙继孟,特级教师官景成等等。
在党支部和校团委的组织下,学校还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党山乡东黄庄农民在之后,修水库,垒梯田,把承包的土地整理得旱涝保丰收,家有粮满囤,户户菜满院。农民住宅、衣着都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在一户农民的家中抄下这样一幅中堂:“依山傍水,瓦屋三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一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安,行也心安。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师生在校内传诵,无形中加深了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理解。
这一时期,学校还制订了校风、校纪和校歌。校歌由王裕安同志作词,请前卫歌舞团作曲家臧东升谱曲。一中的校歌曾在《山东歌声》发表,并在省市的会议上都作过介绍,受到好评。
校内学生大唱校歌,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激发了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热情。改革开放之后,一中历届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在办学规模、科学管理、升学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毕业的学生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国内各条战线。一批德才兼备的校友被选拔到各级党政部门,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现在一中是江北大校、省内名校,正在向全国名校行列大步迈进,未来的一中将更加辉煌。
我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虽然年高离休,但仍心系教育。1995年在市三建公司的扶持下,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创办了一所中学——滕州市新华中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到24个教学班的规模。办学之初董事会的成员就认为学校是私立,但不是私有,适当时机拱手交给国家。我是一中出来的干部,把学校再交给一中是我的心愿。值此50年校庆之机,董事会吕宜坤、刘浩、冯建华、张贵昌、张士智等同志一致同意我的倡议,将学校捐赠给一中作为献礼。一中接受了捐献,九九年七月份已交接完毕,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滕州一中|百年名校
砺志、尚礼、博学、慎思
微信ID:tengzhouyizhong1913
滕州一中|百年名校
砺志、尚礼、博学、慎思
微信ID:tengzhouyizhong19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