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原创)中国制造,你为什么站不起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章之前

      上周三我组织参加了一本新书《吃透人生,慢慢来》的签售分享会,大家肯定有疑惑,文学的事情跟硬邦邦的制造业有什么关系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本书的作者冯淑华由于跟着法国老公一直在欠发达地区进行水利资源的研究,会说五国语言,经历眼界非同一般。我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国家的人怎么看待当地的中国人(大部分为中国企业)?她是这样回答我的:中国近10年经济突飞猛进,加上国家的鼓励,当地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很多国内的制造业都将工厂设立到了这些国家。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在那些国家的中国人,虽然表面上很尊贵,但是当地人偏偏还看不起他们。因为,这些到了别人国土上创业的中国人,一不愿意学习当地的语言、当地的文化,二认为能够用钱解决的事情都是用钱打发。他们在自己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他们被孤立了。


      可是这些和今天的话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时候也是一个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为什么到了国外就如此的固步自封,难道你仅仅看中了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这么大一个市场在企业面前没有一点诱惑力?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劣根性:没有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何谈创新?


       昨天去西山谈事的时候,席间一位当地的村干部,谈笑风生间说了一件小事:他们村上有一位村民,脑子灵活,看到了炒茶机械的市场,一个人在家里琢磨、专研,生产出了最简易的炒茶机,这样一个三无产品,简陋至极,他平均要卖到4000元一台,一年单单在西山的销售就要200台,几十万的收入轻轻松松到手。


      后来,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样的产品根本没有专业的公司生产。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明明市场有需求,就没有企业去做呢?


连市场都没有看清,何谈创新?


      我一向认为:对于制造业而言,创新不是创造新的需求,而是发现潜在的需求,用产品去满足这个需求。



与其空谈创新,不如立足产品


       我和一位资深的制造业大佬也曾经聊过这个话题:中国的制造业到底缺了什么?创新吗?他无情地的反驳了我。他说:创新就像是海市蜃楼,用现在的话就是一点也不接地气!中国的制造业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产品!缺的是:做产品的匠心!


       去年春节,中国游客赴日本游玩,却将日本百货商店的马桶盖一扫而空,导致日本马桶盖全国断货。如今想买一个日本马桶盖,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据统计,中国现在一年生产100至200万台智能马桶盖,每年本土销量不超过30万台,其余大部分出口日本市场。中国生产的智能马桶盖出口日本,再打日本品牌,然后被中国人花高价买回国内,拆开一看却发现“Made in China”,这无疑深深刺痛着中国制造业大佬们的神经,亦是中国制造无法言喻的痛。


      截止2012年,在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会扎堆出现在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这绝非偶然。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门手艺,是一种品质,是一份专注,是一份严谨,更是一种态度。


      专注的目的就是要将产品做到极致,而所谓极致也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永远行走在不满足产品现状、追求独具匠心的路上。




      说到专注,不得不提鹰牌陶瓷的微电影《匠心》。这个电影的缘起,多少带着一点自觉的使命,而这个使命正来自于“匠心”这两个字。




      与日本制造业坚定信仰的“工匠精神”不同,现在大多中国制造业普遍缺乏这种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态度,而是抱着浮躁的心态寻求速成的捷径,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不注重品质和产权,生产出来产品后光一味的打价格战,用自己赔钱的方式把别人挤压死。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亟需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我们呼唤中国匠心,

期待中国匠造,

重生中国制造!



 


[苏州·制造业产能共享联盟]

是由多家制造核心企业发起,互相共享富余产能资源、优势互补上下游产业链而共同成立的企业协同联盟。目前加入企业已达800多家,涵盖了机械加工、电子制造众多细分领域企业。


微信ID:CMCSL2025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