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CSC&CIC 2016|霍勇:不忘初心,共筑CSC发展美好愿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语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主办,陕西省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七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会议,将于2016年9月8日至11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大会秉承既往国际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第十届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发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优势,为广大心血管医师打造全国最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掌握CSC的发展脉搏,《门诊》杂志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回顾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展历程、畅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展方向。

 观看视频 ☟





砥砺奋进铸华章,继往开来启新程

全国心血管大会(CSC)是我国心血管内科最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自1978年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纵观这38年来,CSC对我国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发展意义非凡。记得1993年第一次参加CSC大会,当时大会周期是四年一次,后来改为两年一次直到每年举办一次,以满足我国心血管内科高速发展需求。全国心血管大会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举办的官方学术盛会,多年来始终带领心血管学科不断地发展和整合。一路走来,CSC始终秉承原有理念推动着整个心血管内科的学科进步。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的带领下,尤其是在葛均波院士的规划下,通过很多创新模式落实工作内容和学科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发展,使CSC年会成为更宏大、。



高瞻远瞩谋发展,运筹帷幄绘蓝图

迈入新世纪以来,心血管学科开始高速发展,同时CSC大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与心血管行业的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CSC也一度经历过发展的瓶颈期。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各类心血管学术会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但CSC仍然能够脱颖而出、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会,这与我们中国心血管人当初对CSC的定位是息息相关。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除了CSC,不乏很多发展很快规模也不小的学术会议,但是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会议可以代替CSC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我们认为,一个学术会议的规模不仅仅取决于参会的人数,关键在于如何能让大会代表中国的声音,代表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学科研究水平,使得参加CSC成为全国心血管同仁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能够肩负起中国和国际心血管学科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于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认为,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这个公共平台为支撑的组织形式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由个人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尽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曾经对学科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始终难以拥有医学会整体办会的优势。因此,未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将继续这一方向不断推动和整合学科的整体进步。



他山之石以攻玉,不忘初心续华章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心血管内科在世界心血管学科发展格局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CSC立足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较弱。当然,目前年会仍然以国内的学术交流为主,同时不断注入国际心血管内科发展的元素。今年CSC的会议日程包括ESC联合论坛在内,一共有4个国际专场,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我们不断的沟通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日益提高的国内学术研究水平,今年CSC不仅得到了美国心脏学会(ACC)、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世界心脏联盟等学术组织的支持,同时也有来自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学会专家的支持。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情况:中国专家开展的优秀研究及其学术成果仍然需要在ACC、ESC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但经过全体心血管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SC有望成为中国心血管内科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公布我们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将公布国际的学术研究成果。


CSC是一个为期短暂的学术会议,而中国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如何利用好CSC这个公共平台,不断促进和推动学科交流、发展,使心血管内科学科发展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才是我们今后长期要做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使得CSC成为越来越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大会,使中国的心血管内科成为具有杰出影响力的学科。



医师简介


霍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两项,2016年2月“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和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直播|长安访谈

长按二维码
进入直播间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出自《门诊》杂志2016年08月刊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