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为博物馆展览照明艺术正名 ——读《光之变革——博物馆 美术馆LED应用调查报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近日读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艾晶主编的《光之变革》一书,看后非常高兴,我言称它为一本“巨著”,,这个研究团队我认为很庞大,汇聚了来自全国这么多专家、学者、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媒体等多达三四百人的研究队伍,在短短两年内拼搏攻关,终于喜获了这本《光之变革》“巨著”,这也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贯彻提出的“中国梦”,“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思想结晶,也是国博四个立国方针“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重要体现,就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的指引,才让这批学者们有了奉献精神,做了这个小课题大项目,可喜可贺,日前已由文物出版社发行。


这个课题我与艾晶谈及时,也已是三年前的事情,当时我就很支持她的想法,还鼓励她“自古成功在尝试”要勇于担当。另外,艾晶已在国家博物馆从事陈列设计工作十几年了,又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读过“博物馆照明设计”的研究生,还考取了国家一级注册照明设计师资格,我也相信她可以完成此工作。此外,在她读研期间,我也曾受常志刚教授邀请,参观过该校的光环境研究所,不仅设备齐全而且师资雄厚,这些有利条件皆可以帮助她完成任务。另外,参加编写本书的博物馆同仁,像李跃进、陈同乐、陈开宇、程旭、李晨、仇岩几位,我都很熟悉,这里,我用敬佩一词,来形容这批年轻一代所创造的成绩。



读过《光之变革》一书后,让我自然想起我国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发展历程,始终是本着设计要与实践结合,理论与研究结合、陈列设计与新技术结合的发展思路,才能促进整个陈列艺术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这三个因素不可或缺。51年我从美院毕业后,主要用自然光加点灯光设计,包括国外的展览也用自然光加点灯光,当时有日光灯管就算不错了,当年我也想学点灯光,但没有把它当作陈列艺术的专业形式来考虑。另外,在十大建筑当中,包括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民族宫包括美术馆的采光方式仍然以自然光为主做一点灯光辅助,这几个老博物馆随着几次维修、改建,在灯光方面和灯具方面做了不少改进与更新。50年代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90年代北大的赛特勒博物馆灯具不错,我认为它的陈列柜包括灯光环境都非常好。另外,在上海博物馆建馆时,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式,采用了人工照明,他们提出了如何提高观众的参观效果,如何用灯光照射展品,特别是他们搞了很多底光,提出的论点就是新馆要完全用人工光来做设计。效果出来后,很多博物馆人认为这就是博物馆照明新形式,各地博物馆纷纷效仿影响很大。甚至有的领导就认为“黑屋点灯”才是博物馆,有的建筑明明有天窗领导非让它堵上。直到2000年我们才有了博物馆照明规范,以后各地的博物馆开始参照这个规范来做照明工作了。2002年南京博物院在建物华天宝陈列室时,我提过一个观点:你们与上海博物馆同在长江以南,如果搞完陈列,在感觉上与上海博物馆展览效果差不多,那么你们就算失败了。他们为了与原建筑相呼应,特意做了一个院落式空间,将自然光引进来做了设计,当然展厅中的纺织品和漆器照度按博物馆标准做的很低。此后的湖北省博物馆、,尤其在2005年新首都博物馆开放,他们在选灯和自然光运用方面又有了很多新技术尝试。近些年来,很多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经常做交流展。如故宫博物馆曾与法国的罗浮宫进行合作,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唐墓的壁画馆与意大利合作,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合作等等,使他们对国外照明设计加深了了解。贝聿铭先生在做苏州博物馆时,还提出过要用“光线来做设计”。后来博物馆学会还在2010年兰州省博物馆开了“陈列的采光照明”会议,可见大家是越来越重视了博物馆照明工作。


但是,我通过查资料发现关于我国博物馆照明的著作与文章并不多,有系统介绍的应属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写的《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一部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专著,它在第九章中谈过“陈列采光照明设计”的内容,是当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王友庆同志撰写的。同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韩斌老师也在《展示设计学》一书里的第十三章有“展示照明”的论述,他们皆提出了展陈设计师要学点照明和电器知识的观点。2004年学会又出版了论文集《谛听陈列艺术脚步声—新世纪陈列艺术发展趋势》一书,但收录的68篇论文里竟没有一篇关于博物馆照明的文章。 2006年陈同乐编的《光的艺术》有了一部关于光在陈列艺术中应用与研究的专著。还有2014年的《回眸•创新》一书中,甘肃省博物馆的俄军在文章中谈了“自然光与人工光照明的结合”的问题,湖北省博物馆的余文扬提了“照明设计是博物馆陈列的新语言”。直到近期由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委员会编写的《为博物馆而设计》一书里,才看到由艾晶、那拉、朱雅娟、楚江等多位同志谈到博物馆照明设计的事情,显然在学术领域大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它,但从数量、质量和重视程度上看,与其它学科理论研究上相比明显不足,还没形成系统性与完整性。这本《光之变革》一书的出版,让我感到了欣慰。它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强调了“创造而不是仿照”的原创行为,从实验室、文物现场、实地调研中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研究的方法,所得结论是经多方调查与考证后的科学判断,并且大量地运用了实验室检测和数据采集与实地调查考证的做法,从书中可以明显地辨析出,他们的功课做的很扎实,做的很严谨科学,是在真真正正地做学问,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地照搬国外西方博物馆的标准,进行地一般性模仿,在其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和外延性上,已经具备了工具书性质,尤其对LED新技术的运用与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上,具有了创新与指引方向的巨大作用,可谓填补了一项我国博物馆、美术馆照明学科发展的理论型“巨著”,这本书的出版值得褒奖与广泛推广。


另外,我也看了该项目结项时的报道,参会的很多专家也都给了《光之变革》一书以高度地评价,在此我也表示赞同。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这样一只研究团队,能够再接再厉地继续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带动全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照明事业的发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